米乐米627年专注于自动化灌装生产线一站式解决方案

食品、日化、医疗及汽车用品行业 欢迎来样试机

13044263005

7*24小时服务电话

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实现企业生产智能化 - 连续化 - 高效化——

首页 > 应用案例

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

时间: 2024-11-30 19:00:57 作者: 米乐米6

  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对于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我们国家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①我国已建成世界上顶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撑。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仍存在大而不强等短板弱项,亟待加快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吸引力有待提升。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依然存有一定偏见,这既源自传统观念,也与教育体系和制度设计息息相关。首先,在中国数千年的农业社会中,“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对人们职业选择影响较深,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阻碍了职业平等观念的形成。其次,我国的教育类型与社会职业具有非常明显的层次差异性。一方面,职业教育长期低于普通教育层次而存在,虽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等专业学校一度颇受欢迎,但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大幅扩招,加速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地位受一定的影响。尤其近年来,学龄人口和新生人口的减少,使得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愈发困难,加深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偏见。最后,职业教育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投入相对不足的问题日渐凸显,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办学质量。投入不足造成优秀师资匮乏和实践设备缺失,与职业教育类型相匹配的特色教学系统无法建立,学校供给难以满足社会实际的需求。此外,应试导向和教育内卷也导致部分中职学校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技能培养,偏离了职业教育的本质。“普职分流”政策引发的社会焦虑和舆论炒作,也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多方面压力。

  职普壁垒尚未完全打通。近年来,为促进职普融合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也开展了诸多探索和实践,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职普融通”更多的是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的“单向奔赴”,普高学生流向中职的情况依然较少。“职普融通横向上通而不融,纵向上贯而不畅”②。

  “职普融通”不畅的主体问题在于职普转换形式单一、层次较浅,壁垒明显。调研显示,多地促进“职普融通”的普遍做法是,允许学校探索性设立“职普融通班”,此类班级学生占比比较小,且课程设置上主要侧重于普通高中课程,将转入普通高中作为激励学生的一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二次中考”的机会。但这种模式没形成系统的人才教育培训方案,易于回归应试教育的老路。加之“职普融通”渠道不畅,囿于普高学位限制等因素,职高转普高难度较大,中职生学业成绩要在普高生中脱颖而出方有机会。另外,部分地区在普通高中设立了“职教本科班”,旨在吸引升学至普通本科院校存在困难的学生参与,并邀请职业教育师资担任高考专业课的教学工作。然而,这样的做法却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导致了职业教育资源的“单向输出”,普通高中学生挤占了职教本科的名额,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若要真正的完成“职普融通”,就需要完善职普学分互认制度,完善“出入”机制,切实增强学生的选择权,体现教育的包容性,更应打破职业教育的内循环和职教学生的身份固化,推动形成职普深度融通、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的良好生态,帮助学生兼具厚实的通识教育基础和扎实的职业实践能力。

  产教融合深度仍显不足。强化产业与教育的深层次地融合,是现代化职教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出产教融合政策,旨在解决当前产教融合深度不足的问题,并将其视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的重要抓手。通过产教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对接,促使教育紧密贴合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同时产业也能为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助教。

  产教融合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充分融合,协同推进。然而,一些地方政府的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依然存在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的问题,跨部门协作仍然面临一系列难题,部分行政管理部门对产教融合的认识尚不到位,导致产教融合工作效果欠佳,项目难以顺利推进,校企合作依然存在“校热企冷”的现象,产教融合依然存在“合而不深”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未能最大限度地考虑企业的经营需求,对企业吸引力不够,公司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不足。如“现代学徒制”发展遇阻,这是由于合作企业用工周期长、岗位有限,企业投入成本高,因此难以维持长期的深度合作。再加上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象长期持续,东西部职业教育之间、中高职之间的投入情况和发展现状存在比较大差异,产教融合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日渐凸显。尤其是在中职学校升学比例持续攀升,“就业学生少,升学课程多”的背景下,产教融合更为容易陷入新的困境。

  《决定》指出:“统筹推进教育科学技术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现代职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大国匠才,是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方式。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应对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变化的迫切需要。

  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启职业教育新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打破教育、科技与产业之间的隔阂,打通理论与实践、研发与产业、学习与应用之间的壁垒,从而在根本上赋予职业教育更高的地位和更新的形式。

  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更应当强调职业教育的独特价值。科学技术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学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教育体系的深化改革。“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逻辑链,教育是这一链条中的基础环节。为将科学技术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亟需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高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处于产业体系加速升级转型的关键期,优化创新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是各级教育部门的共同使命。职业教育应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丰富职业教育的内涵,构建多样立体、协同共生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另一方面,鉴于我国就业市场面临的劳动者供给规模持续扩大与人才需求结构性短缺的双重挑战,如何有效促进人力资本增值、赋能新质劳动者成为全社会各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新质生产力为传统产业提供新的技术支撑、新的生产模式、新的竞争优势,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具有创新资源、巩固产业基础、发挥人才优势、顺应市场需求等优势,能够赋能职业教育向高质量方向转型变革。”③以新质生产力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关键路径,对于提升人力资源整体价值、服务国家发展的策略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人工智能催生职业人才教育培训新模式。人工智能技术正从多重维度深刻变革职业教育,推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育资源以及校企合作模式的全面升级。

  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深刻地改变了人才培养的核心特征和具体实际的要求。密切结合产业、灵活调整专业、力保学生就业,是职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为此,职业教育必须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能力需求的动态变化。随着AI应用向纵深发展,新产业、新职业与新岗位不断涌现,传统教育的就业模式和培养方式受到巨大冲击,而职业教育特有的基因促使其积极应对时代变迁,精准调整学生培养方案和专业设置,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不仅重塑了传统教育模式,也开辟了未来技能人才培养的全新空间。AI时代的到来预示着新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的诞生,为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持续不断的发展,物理世界将与虚拟世界融合。“数字孪生”能够让实体设备通过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大幅度的提升职业教育的范围与效率;“镜像世界”可以通过增强现实(AR)将虚拟信息投射到真实世界,从而深度改变教育的实施方式和组织形式,明显提升职业教育的可接近性与可操作性。以AI、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化教育风靡开来,职业教育将在三个维度被激活:其一,视频平台将会解放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让教师和学生跨时空链接,并随时转化身份;其二,虚拟现实技术(VR)与增强现实技术的深度结合将使虚拟世界的场景更真实、真实世界的规律更易理解,能够为教学增加空间感和运动感,从而让职业教育在有限的投入下同时提升复杂程度与专业程度;其三,新的交往平台和工作平台将使小组合作与项目式学习变得真实可行且充满乐趣,极大提升了职业教育课程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综上,“人工智能+教育”旨在通过职业教育与现代技术的深层次地融合,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精准化。以此为基准,职业教育将在师资建设、内容选择、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上实现重大突破,从而真正迎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重大机遇。

  树立职业教育新观念,构建职业教育新生态。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社会认知和制度设计上仍面临着一些挑战,阻碍了其应有作用的充分的发挥。为推动职业教育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亟需在观念和生态层面进行系统性变革。通过政策制度的引领和大职业观念的深化,使职业教育突破传统的认知局限,构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生态,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实践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以政策制度为引领,树立职业教育新观念。“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主体地位的教育类型”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聚焦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与体系完善,持续加大关注力度,不断健全协调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的密集出台,不仅为职业教育发展点亮了前行之路,更为其构筑了坚实的制度基石。在此背景下,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应紧密契合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切实落实加快建设职业教育新体系的时代要求。

  以大职业观为目标,营造职业教育新生态。大职业观强调的是对职业的全面理解,不仅涵盖传统意义上的技能和知识追求,也包含职业生涯规划和跨领域工作的综合素养培养。以大职业观引领学校教育,将重塑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与理解。

  一方面,大职业观下的职业教育不再仅限于传授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而是致力于全方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能够灵活应对未来的复杂环境和多重挑战。在此方面,部分地区已作了有益探索。目前,全国有4500余所职业学校支持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和职业启蒙教育,将职业体验课程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相关课程教学体系,并依托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专业特色优势,对接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组织开展职业体验活动。此做法已取得良好效果,既可推而广之,亦须深度探索。譬如挖掘各门学科课程蕴含的职业元素,编写专门的职业启蒙教材,将职业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用全课程引导学生理性、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路径等。

  另一方面,大职业观强调的是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将被视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而非仅为未能进入普通教育体系学生的备选方案。以此为导向,应当在政策引导下重塑对职业教育的新认知,让职业教育成为“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的教育类型,让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教育路径,共同促进人才的终身发展。

  搭建职普融通渠道,拓展职业教育新形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尤需强化职普融通的“横向贯通与纵向衔接”,精心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以彰显职业教育形态。

  其一,构建灵活开放的职普融通格局。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障碍,对现有的教育体制机制进行深入改革和完善。逐步摒弃“唯分数论”的局限,通过制度层面的创新,构建一个更为灵活开放、包容并蓄的职普融通机制,以拓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鼓励学生依据自己兴趣和潜能,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自由流动,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无缝对接。可通过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享、学籍互转等措施,赋予学生更大的教育选择权,促进教育机会的多样化。

  其二,优化横向融通的成人成才路径。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构建横向融通渠道,促进人才全面成长。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不同教育领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和均衡的教育体验。职业学校可增设通识和文化类课程,提升职业学校文化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强调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之间的关系。普通高中可增设职业类课程,开展职业生涯指导和规划、综合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认知。同时,积极探索职普融通的专门课程开发,尝试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程选择。

  其三,完善纵向贯通的成人成才通道。在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打造纵向衔接的学生成才立交桥,让中职学生拥有更多选择机会。据统计,2023年全国已有超过一半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和本科院校继续学习,高职毕业生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每年也有近20%的学生实现了升学深造。随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教育部已批准设立多所职业本科院校,并明确要求“适时开展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如此便为学生提供了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可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专科职业学校也可设为职业本科教育专业,这样的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人才的贯通培养,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教育阶段之间平滑过渡,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实际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这种纵向衔接打破传统教育体系壁垒,为学生提供更灵活多样的发展路径,加强教育的综合性和融合性。

  打造产教融合助推器,激发职业教育新动能。职业教育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重要纽带。通过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对接,应构建系统化的产教融合机制,以此催生职业教育新动能,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首先,做好顶层设计,擘画产教融合未来图景。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业教育不单单是一项教育活动,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进行顶层设计,以充分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资源。尤其是在智能时代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显得很重要。通过产教深层次地融合,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成为突出办学优势,类型定位得到逐步优化和强化。同时,因为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在做的工作需求,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的挑战。职业教育也可以更加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其次,深化产教融合,建立政校行企协同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是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和高水平发展的关键。一要通过加强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切实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确保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育学生的方式紧跟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二要推动“产学”双线并进,强化职业教育教学关键要素,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实现高质量的产教融合。三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让公司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自2022年12月以来,教育部指导建设了2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8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据了解,一年来,通过建设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有近1.2万人次教师入企实践、6000多名企业高技能人才入校授课,2400多门课程得到优化更新、500多门企业优质培训课程转化为学校课程,职业教育资源日益丰富。”⑤。通过产教融合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的应用,逐步推动了职业院校在人才教育培训、课程共建、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

  最后,优化发展路径,打造产教融合新生态。优化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相对有效整合。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真正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这包括加强校企合作,充分的利用企业的实践平台和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同时,通过整合政府、学校和行业、企业多方资源,共同打造一个更完善的职业教育ECO,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例如,江苏率先组织并且开展职业体验课活动,打造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等,将职业体验课程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相关课程教学体系,同时依托职业院校、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组织学生进行职业体验,使其丰富了阅历,开阔了眼界。2023年山东下发《关于印发“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10条激发鼓励措施的通知》,教育部予以充分肯定并转发全国。地方经验的成功实践表明,因地制宜、政策创新、资源整合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产教融合,政府牵头积极协调各类资源,并加强经费和人员投入,学校和企业围绕公司制作经营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开展协同创新,聚焦行业紧缺高技能人才开展联合培养,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激发职业教育新动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注:本文系全国教学科学规划西部项目“人口新形势下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课题编号:XRA240350)阶段性成果】

  ①《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024年7月22日。

  ②曾天山、苏敏、李杰豪、杭俊:《我国推进职普融通的实践探索、现实困难与应对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24年第5期。

  ③郑蓓、阮红芳:《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的逻辑理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12期。

  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推进机制创新、深化产教融合》,《人民日报》,2024年4月15日。